一段时间以来,中方部分赴美留学人员的签证受到限制,出现签证审查周期延长、有效期缩短以及拒签率上升的情况。一些美国教育界人士近日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美方的限制政策将制约美国学术研究和经济发展,他们呼吁加强美中教育和学术交流,促进合作双赢。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休斯敦分校教授乔恩·泰勒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学生学者越来越严格的审查已引起在美中国学生学者的担忧,这样的做法对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造了严重障碍stylechina.com。
他说,美中间的教育交流有助于学术沟通,培育教育合作基础,加强两国大学间的友好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并对增进两国文化上的理解和互信大有裨益。
美国科技领域学者史蒂夫·霍夫曼在接受采访时说,限制外国留学生和学术交流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外国学生来美国留学,为美国带来资金和文化多样性。他们在美国学习和研究,也是对美国的帮助,美国是受益方,这是一种双赢。美国政府如今的做法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隔阂,让杰出人才不再想来美国。这种心理隔阂与签证限制一样危险和有害。
在美国本笃会大学荣誉校长威廉·卡罗尔看来,中国留学生是美中两国沟通的一座桥梁。希望未来有更多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使两国间的“这座桥梁”成为一条“双向公路”。
密歇根州前督学汤姆·沃特金斯表示,正是通过教育、知识和人文交流,人们才相互了解并建立起信任的基础。美国大学校园里的中国学生开阔了美国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校园的多样性,还给学校带来了经济收益。
美国大学协会主席玛丽·休·科尔曼表示:“令我深感不安的是,全球许多人现在都意识到,美国对有才华的学生和研究人员越来越不欢迎了。”不过科尔曼表示,美国大学协会的成员高校“坚定致力于确保我们的学府继续向最有才华的人开放”。
乔治敦大学安全和新兴技术中心战略主管海伦·托纳近日在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试图切断外部与美国研究领域沟通渠道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她强调,限制美中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将可能减缓美国大学和企业实验室科研进步的速度,损害他们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并降低他们在人工智能产品和平台方面的市场份额。托纳建议美国国会取消签证限制,以增强美国的竞争力。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尤金·丘德诺夫斯基告诉新华社记者,过去30年里,美国许多新材料和新设计来自中国,许多物理、化学和工程学博士也来自中国。他说,他最近起草了一封致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公开信,呼吁美国政府立即停止无端滋扰和恐吓华裔科学家的活动。
美国大学申请咨询机构“引知”首席执行官乔尔·巴特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美国大学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对美国大学来说,能够稳定招收一定数量的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非常重要。
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8年发布的报告,2017至2018学年在美国高校注册的中国留学生为36.33万人,占美国全部国际学生的33.2%,中国连续第九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生源国。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杨新育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证实,去年以来,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中国学生在申请和续签学生签证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他表示,中美教育交流合作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双边关系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双边关系遇到困难、遇到挑战的时候,教育交流更应该发挥促进双方相互理解的作用。
山高坡陡,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云昙乡木顶寨村,镶嵌在秦巴山区的莽莽群山中。千余村民散居在山腰,绿油油的青花椒长满了山头。
曾经,为了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祖母张如兰主动让出了自家田。如今,孙子陈治国返乡成立合作社,用青花椒带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陈治国一家在木顶寨村,一代接着一代,与贫困作斗争。眼下,这个小山村正向摆脱贫困发起最后的冲锋。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木顶寨村,民谚这样描写村民的生活:一天两顿苕稀饭,碗里影子照得见,日子就像苦黄连。几乎家家户户用黄荆树叶、米糠、野菜做“糠团”当主食,吃不饱饭的个别村民只好外出要饭。
木顶寨村的情况很有代表性。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普遍贫困。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以乡村户籍人口作为总体推算,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开启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重大一役。木顶寨修通了村道,拉通了电,村民种起了棉花等经济作物。改革开放和扶贫开发好政策为木顶寨解决贫困问题打开了多条出路。
1995年,陈治国的父亲陈述林将家里的7亩地种上了白肋烟,由于栽种有方,1996年他被评为“云昙乡致富能手”。靠种白肋烟,两年后家里就盖了两间新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稳步向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2015年,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木顶寨村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春天。长10.6公里、宽4.5米的硬化村道,让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安全饮水工程让乡亲们在家喝上放心水;农网改造让村民用上了“舒心电”。基础设施改善后,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村里开始培育青花椒、老鹰茶等脱贫主导产业。
不仅是木顶寨,在全国广大贫困农村,“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举措扎实落地。以2018年为例,产业扶贫,重点支持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新模式也稳步推进,带贫减贫机制逐步完善。就业扶贫,全年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259万人;建设3万多个扶贫车间,实现7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教育扶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控制辍学力度进一步加大。健康扶贫,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21个,累计救治10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患者自付比例进一步下降,贫困地区就医条件得到改善。生态扶贫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50万人。
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和县里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让在广东务工的陈治国看到了返乡创业的机遇。2018年,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陈治国在云昙乡蒲家坪村和木顶寨村流转荒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了青花椒产业园,吸纳了25户贫困户务工。去年,村里的向伟生在产业园务工收入2万元,顺利脱了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先富带后富,携手奔小康,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包村干部、云昙乡副乡长伍天继说,通过精准扶贫,目前全村188个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木顶寨将在历史上首次告别绝对贫困。在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像木顶寨村民一样实现了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脱贫梦。2013年至2018年,我国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奇迹。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从1981年末到2013年末,我国累计减贫8.53亿人,占全球同期减贫总规模的七成以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盛赞:“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眼下,脱了贫的亿万群众马不停蹄,正大踏步奔向小康。“祖辈的苦干,父辈的实干,让我懂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陈治国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要带领乡亲们继续发展好特色产业,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把日子过得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