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培歌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柳叶刀-儿童青少年健康》(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全球19岁以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从2000年的约3%上升至2020年的逾6%,增幅近一倍。该结果为全球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飙升敲响警钟,提示亟需改进筛查工作并统一诊断标准。
基于两种主流诊断路径
高血压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具有明确的“轨迹现象”,可延续至成年,并与早发心、肾等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若不进行干预,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严重健康问题。然而,高血压发病隐匿,仅依赖单次诊室血压测量易导致漏诊或误诊,影响疾病监测与早期干预的有效性。
多数临床指南建议,通过非同日三时点(即在不同日期测量3次血压,间隔2周以上)诊室血压测量识别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亦有指南指出,诊室外血压测量(如动态或家庭血压监测)可作为诊室血压测量的补充诊断。然而,目前尚无研究系统对比两种诊断路径下的患病率差异,制约了全球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流行水平与防控重点的科学研判。
为应对上述挑战,该研究首次基于两种主流诊断路径,即多次诊室血压测量与诊室内外联合血压测量,全面更新全球19岁以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及其分级与表型的患病率估计。该研究共纳入来自21个国家的96项人群研究,覆盖约44万名儿童与青少年。
疾病负担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血压测量方式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估测具有显著影响。在非同日三时点诊室血压测量路径下,全球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约为4.28%。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14岁左右达到峰值,凸显了在这一关键年龄阶段开展定期血压筛查的重要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肥胖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77%,患病率大约是健康体重儿童的8倍。这表明,肥胖是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主要驱动因素。
另外,还有大约8.15%的儿童青少年处于高血压前期,这是可能进展为高血压的预警信号。血压分级方面,1级高血压为4.02%,2级高血压为0.83%。血压表型方面,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1.78%,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为0.88%,收缩-舒张期高血压为1.39%。
在诊室内外联合血压测量路径下,儿童青少年持续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67%。此外,全球约9.22%的儿童青少年患有隐匿性高血压(即诊室血压正常而诊室外血压升高),意味着常规体检可能无法发现血压异常,提示漏诊风险不可忽视;白大衣高血压(即诊室血压升高而诊室外正常)患病率为5.17%,提示存在一定比例的误诊可能。
研究表明,无论采用何种诊断路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全球负担均不容忽视。两种路径的系统比较有助于厘清诊断策略对患病率估计的影响,为全球疾病监测与干预政策提供方法学参考。
确保血压异常能被及时发现
论文作者、英国爱丁堡大学全球卫生研究中心主任Prof Igor Rudan表示:“20年间,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激增近一倍,应为医疗卫生工作者以及监护人敲响警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可立即采取行动,通过加强筛查与预防,有效控制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从而降低未来出现其他并发症的健康风险。”
论文通讯作者宋培歌指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实际患病情况比既往认知的更为普遍。若仅依赖传统的诊室血压测量情况,很有可能低估真实患病率,还容易造成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误诊。当前,开展早期筛查并加强防治可及性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识别高血压患儿及高危人群。在儿童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进行干预,对预防未来健康并发症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该研究存在的若干局限性:首先,测量方法、研究设计以及地区医疗实践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数据存在异质性;其次,纳入分析的研究多来自中低收入国家,可能会影响估算值整体的全球普适性;再次,部分特殊高血压类型以及非诊室环境评估的相关数据较为有限;最后,部分地区缺乏先进的血压监测设备等,此类现实障碍也可能阻碍推荐诊断流程的广泛实施。
在关于该研究的相关评论中,评论主要作者、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Rahul Chanchlani(未参与研究)指出:“统一高血压诊断标准、推广非诊室环境的血压监测并建立因地制宜的血压监测体系,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同时亟需加强对医疗工作者、家庭照护者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健康教育。必须将儿童高血压防治纳入并列为更广泛的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战略中的优先事项。心血管疾病风险并非始于中年,而是始于童年。当下的任务清晰明确——确保每个儿童的血压异常都能得到及时筛查、准确诊断和有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