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过竹林,竹叶簌簌作响,像是在诉说一段段温情的故事。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有一个身影,在竹林与熊猫舍间穿梭16年,他就是大熊猫饲养员阎水健。
2009年,动物保护专业硕士毕业的阎水健,迷茫地探寻着人生方向。偶然机会,雅安基地招聘大熊猫饲养员的信息,如一缕光,照进了他的心田。抱着试一试的念头,阎水健投递了一份简历。不承想,这个看似无意的决定,让他的人生与这些毛茸茸的生灵紧密相连。
阎水健准备为大熊猫幼崽做日常检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大熊猫成长“名场面”
“越了解大熊猫,就越喜欢它们。”平日里话不多、不善表达的阎水健,在谈及大熊猫的时候,话语里满是温柔:“看着那些嗷嗷待哺的幼崽,在自己的照料下,一点点长成憨态可掬的成年熊猫,那种从心底里涌出的成就感,是任何工作都替代不了的。”
16年的时光,足够让青丝染上浅霜,也足够让一段情谊沉淀得愈发厚重。阎水健早已记不清,自己亲手喂养过多少只大熊猫。但每一只大熊猫鲜活的生活片段,都清晰地刻在他的记忆中——新生幼崽呱呱坠地时的啼哭,亚成体熊猫在林间追逐打闹的身影,成年熊猫发情配种时的特殊模样,还有老年熊猫夕阳下静坐的安详神态。他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的长者,见证着这些“家人”的每一段旅程。
说起亚成体大熊猫,阎水健的眼睛仿佛有星光坠入。“‘星星’‘巴特’‘然然’这3个小家伙,最是让人难忘。”他笑着回忆,“有一回,它们在树上闹得正欢,树枝突然‘咔嚓’一声断了,3个‘小调皮’摔在地上,一个个缩着小脑袋,站在原地一动不动,那模样,活像犯了错的小朋友,手足无措的样子,逗得我们在场的人都笑出了眼泪。”除了这3个“小活宝”,大熊猫“迈迈”跳投食平台时笨拙又滑稽的姿态,“佳阳”和“佳佰”天天在圈里打滚后,浑身沾满泥土,活像“挖煤工”的可爱造型,都成了他记忆里闪闪发光的片段,每次想起,都忍不住嘴角上扬。
在这些亚成体熊猫中,大熊猫“然然”的“反差萌”,更是让阎水健印象深刻。“‘然然’个头最小,吃东西也慢,可它却是3个小家伙里的‘大哥’。”阎水健边说边忍不住模仿起当时的场景,“每次喂窝窝头,‘星星’几口就吃完了,可就算从还在进食的‘然然’身边路过,也只敢看着,不敢去抢它的食物。有一次,‘然然’爬树时不小心从细树枝上掉了下来,自己反倒生起气来,气鼓鼓地跑去把一旁玩耍的‘巴特’捶了一顿。那副迁怒于人的小模样,让我们笑得直不起腰。现在想起来,还是会觉得特别可爱。”他的动作里满是温柔,仿佛那只气呼呼的小熊猫,此刻就依偎在他身旁。
与活泼好动的亚成体熊猫不同,成年大熊猫大多沉稳安静,可也有例外。“‘钢镚儿’和‘德瑞’就属于特别好动的,它们经常在运动场上追逐打闹,疯跑起来,把地面踩得连草都长不出来。”阎水健说着,无奈地摇了摇头,就像在说自家调皮捣蛋的孩子。
24小时守护准妈妈
2025年,雅安基地时隔8年重启大熊猫繁育工作。拥有16年饲养经验的阎水健,负责繁殖场的工作,再次迎来了熟悉又陌生的产崽季。“说熟悉,是因为十几年的工作,让我对大熊猫的发情配种、孕期护理、产前产后管理了如指掌,每一步该怎么做,会出现什么变化,我都心中有数。”他轻声说道,可话语里也藏着一丝忐忑,“说陌生,是因为毕竟多年没接触,总担心自己会生疏,怕照顾不好这些准妈妈和即将出生的幼崽。”
繁殖季的日子,紧张又充满期待。从大熊猫配种后,食欲慢慢恢复,到采食量逐渐增加,再到后期陆续出现减食现象,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当准妈妈们出现临产迹象时,阎水健和同事们便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值守。夜晚的大熊猫圈舍格外安静,灯光下,他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最让人激动的时刻,就是听到幼崽呱呱坠地,‘哇哇大哭’的声音。”阎水健的声音里满是喜悦,“这次来雅安生产的3只大熊猫都特别棒,幼崽出生后,它们都及时把小崽叼进怀里,是妥妥的合格妈妈。”
可繁殖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也有让人揪心的时刻。在3只准妈妈中,“翠翠”的生产过程,让阎水健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翠翠’产前就特别烦躁,而且它之前产程就比较长。”他缓缓说道,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紧张的日子,“这次羊水早早破了之后,每隔1小时左右,它就会出现明显的努责行为。我们守了整整一夜,到了早晨,它的努责变得更加频繁,还伴随着使劲的叫声。我们都以为小崽马上就要出生了,可没想到,之后它又恢复到1小时左右努责几次的状态。直到下午,小崽才顺利降生。好在小崽和‘翠翠’以前生的崽崽一样,个头很大,妈妈和崽崽的情况也比较良好。那一刻,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耐心辅助新手妈妈
“娜娜”的产后恢复,也让阎水健和团队费了不少心思。按照常理,大熊猫产后1周左右,就会开始采食竹子,可“娜娜”却始终不肯吃东西。“不吃东西,不仅会影响它的产后恢复,随着幼崽一天天长大,对母乳的需求越来越多,还可能出现母乳不足的情况,进而影响幼崽的成长。”回忆起“娜娜”当时的情况,阎水健的语气里满是担忧。为了让“娜娜”吃下第一口食物,他和同事们想尽了办法,试遍了园区里的10来种竹子和竹笋,甚至把竹笋蘸上“娜娜”喜欢的蜂蜜,可“娜娜”也只是把蜂蜜舔完,就把竹笋吐了出来。无奈之下,大家只能在“娜娜”喝水时,悄悄加入营养液,确保它有足够的体力照顾幼崽。要知道,大熊猫产崽后,需要时刻把小崽抱在怀里,那份辛苦,常人难以想象。就这样一天天坚持着,直到产后第19天,转机终于来临,“娜娜”开始采食少量竹笋尖。“虽然量不多,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阎水健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庆幸的是,我们产前的饲养管理做得比较到位,“娜娜”的能量储备充足,再加上产后每天补充营养液,它没有出现过度疲惫的情况,母乳也很充足,幼崽长得特别好。”
在大熊猫繁殖季,阎水健和同事们每天都在激动与辛苦中度过。24小时监测准妈妈与幼崽的情况,不敢有丝毫松懈;耐心辅助新手妈妈照顾幼崽,一点点纠正它们的带崽姿势……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只要看到幼崽健康成长,妈妈们顺利恢复,所有的辛苦就都值了。”阎水健的话语朴实却真挚。或许,这就是他坚守的意义。
16年光阴流转,阎水健依旧坚守在大熊猫饲养的一线。在他的眼中,每一只大熊猫都是独一无二的“家人”。它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心。如今,雅安基地的竹林依旧青翠,熊猫幼崽的叫声依旧软糯。阎水健与大熊猫的故事,还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温柔的篇章,一年又一年,直至岁月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