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首页
时尚 | 生活 | 工具 | 诗词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健身健康 详细信息
胰腺最怕胡吃海喝,细嚼慢咽更有助于减肥,基因检测不该成骗钱幌子
2019-05-06    阅读量:30428    新闻来源:互联网     |  投稿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王 东


  北京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 贺修文


  2011年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去世,让更多人知道了胰腺癌的名字。但据英国广播公司11月1日报道,英国胰腺癌基金会最新调查显示,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可能忽视胰腺癌的潜在症状。人们对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各种胰腺疾病,依然认知不足中国风格网stylechina.com


  凶险的胰腺疾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介绍,胰腺长14~18厘米,重65~75克,虽然很小却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吃进去的脂肪、蛋白质和糖类,因为有了它分泌的胰液,才得以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只有胰腺健康,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才能让身体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可以说,一旦胰腺“罢工”,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胰腺癌是公认的“癌中之王”,其发现难、进展快、致死率高,堪称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史蒂夫·乔布斯曾与胰腺病魔抗争7年,主要因为他患上的是一种非常罕见但恶性程度较轻的胰腺肿瘤。对胰腺癌患者来说,更常见的情况是,90%的人在诊断一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不足7%。


  比胰腺癌更容易让人忽视的是急性胰腺炎。王东表示,急性胰腺炎患者中,20%~30%病情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可达到30%。急性胰腺炎病因较复杂,过量饮酒、胆道结石、高脂血症、十二指肠反流等都可能是诱因。其中,过量饮酒及暴饮暴食导致的疾病发作越来越常见。特别是春节等假日,由于饮食无节,急性胰腺炎患者会明显增加,甚至出现数倍增长。北京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贺修文补充说,在高脂血症导致的急性胰腺炎中,孕妇是一个特殊群体。“临床上见过不少孕妇,因为孕期进补太多而发病。有些时候,长辈准备了太多补品,孕产妇吃不下,老人怕浪费只能自己吃,却因此患上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虽不如急性凶险,但其造成的不可逆性炎症,可能引发上腹部反复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胰腺分泌功能减退或消失,很难治愈。


  犹如“隐士”,症状隐蔽


  王东将胰腺形容为“隐士”,深居人体中上腹,主要部分“藏”于胃的正后方,尾部会延伸至脾脏处。贺修文说,较为隐蔽的生长位置,对早期发现胰腺疾病造成了一定障碍。其疼痛位置不十分明确,相关症状也不够典型,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一般认为,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包括腹痛,位于上腹部,常向背部放射,多为急性发作,呈持续性;腹胀,常伴恶心、呕吐;发热、寒战、黄疸等。但这些表现与其他一些腹部疾病具有相似性,如急性胆囊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阑尾炎等,若非专业医师,很容易漏诊误诊。鉴于急性胰腺炎的凶险性,专家提醒,只要出现以上症状或疑似急性胰腺炎,必须立刻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早期发现胰腺癌并及时进行手术、辅助放化疗,有可能提高总体生存率,但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加之诊断标志物尚不明确,早诊率很低,不足20%。51岁的英国人尼基·戴维斯今年3月被诊断患有胰腺癌。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这之前她对胰腺癌一无所知,更不知道它的症状是什么。幸好自己对身体的变化极为敏感,才能在早期就确诊,获得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王东说,胰腺癌的主要症状包括:消化不良、恶心、黄疸、脂肪泻、疼痛和抑郁,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急速下降等,如有出现,应提高警惕。不过,英国胰腺癌基金会主席亚历克斯·福德表示:“我们并不想让那些发现部分或全部症状的人感到恐慌,因为大多数都不是胰腺癌。关键的是,人们需要了解这种疾病,并在有任何疑虑时立刻就诊。越早发现,越可能接受手术,挽救他们的生命。”


  管住嘴,防患未然


  贺修文告诉记者,虽然胰腺癌的主要致病原因尚不清楚,但胰腺炎的成因大多与生活方式有关,特别是暴饮暴食、嗜酒吸烟等。一旦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过多高脂油腻食物,消化不掉的脂肪就可能堵塞胰管,造成急性胰腺炎;饮酒过多可直接损伤胰腺,还能间接刺激胰液分泌,造成胰腺的“自我消化”,引发急性胰腺炎。


  有人将胰腺炎称为“富贵病”,像其他富贵病一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胰腺疾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2015年,发表于英国《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提到,急性胰腺炎已经成为患者住院的第二大常见原因,也是院内死亡的第五大原因。此外,胰腺癌全球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处于升高趋势,现已位居所有肿瘤第8位。在我国,上海市近10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已从10/10万上升至15/10万;天津市肿瘤医院发现,近20年来,天津市胰腺癌发病率在女性中增长了1.65倍,已成为增速最快的女性恶性肿瘤。曾经的少见病,已不再稀少。


  保护胰腺,最重要的是改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饮食上有所控制。


  须适当限制的:排在第一位的是控制饮酒量,其次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食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一天摄入酒精量不应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1杯葡萄酒;成年女性不应超过15克。贺修文说,由于每个人的身体耐受不同,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红线,建议尽可能别超标,并且不在短时间内大量喝酒。王东补充说,还需警惕含亚硝酸盐较多的熏制、腌渍食物。


  可适量补充的:富含欧米伽3或镁的食物。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称,适当多吃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比如三文鱼、金枪鱼等,能降低胰腺癌风险。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发现,每天少摄入100毫克镁,胰腺癌发病率就会提高24%。因此,适当多吃富含镁的食物,比如坚果、柿子、菠菜等,对预防胰腺癌有一定作用。不过专家提醒,预防任何疾病的前提都是保证营养摄入均衡。


  虽然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仍然很困难,但贺修文特别提醒,胰腺癌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美国有研究发现,新发1~3年的糖尿病患者中,有10%~15%可能患上胰腺癌,因此新发糖尿病患者应密切关注胰腺状况,至少每半年到专科门诊检查一次。王东补充说,有胰腺癌家族史、年龄在60岁以上、患有慢性胰腺炎、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萘胺及苯类化合物)的人,都属于胰腺癌高发人群,建议至少半年做一次有针对性的体检。


面对饕餮美食,你是一个喜欢狼吞虎咽的“胖子”吗?经一项最新研究证实,与经常“狼吞虎咽”的人相比,“细嚼慢咽”的人肥胖的几率要低42%。据最近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的研究显示,如果想要减轻自己的体重,你需要放慢吃东西的速度、晚餐后不吃零食,以及睡前2小时不吃东西。


在这项为期六年的研究中,健康检查除了包括BMI和腰围测量,还有血液化学、尿液以及肝功能测试。此外,参与者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研究者们的重点研究范畴,包括饮食和睡眠习惯、酒精和烟草的使用、进食速度、进食时间等。其中一项结果显示,与快速进食或以正常速度进食的人相比,吃饭速度较慢的人往往更健康,并且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尽管这项观察性的研究目前尚未得出关于因果关系的确切结论,但是先前已有研究证实,快速进食与糖耐量受损以及胰岛素抵抗有关。对此研究者表示,希望今后能借助减缓进食速度的干预措施,来有效地预防肥胖,以及降低相关的健康风险。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医学遗传学系副主任 黄 昱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分子诊断中心主任 于津浦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 钮文异


生命时报记者 水 欣


取一口唾液就能预测孩子智商,验一滴血就能知道瘦身减肥方案……近年来,基因检测市场火爆,各种打着“基因”旗号的说法以及检测五花八门,这些高端字眼对很多人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但基因检测真的那么万能吗?《生命时报》采访多位专家为您拨开迷雾。


消费级基因检测有点乱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基因检测”,出现1000多个结果,项目涉及祖源分析、人格分析、儿童天赋优势分析,还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风险预测,甚至包括瘦身减肥检测、健康恋爱检测等。检测费用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其中一款售价为3999元的项目,宣称可通过1毫升唾液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能检测30亿个基因位点,对祖源、皮肤、营养代谢、健康风险、遗传疾病、运动基因等进行检测。


这些检测的流程一般是:测试者通过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下单购买;收到采样盒后,按说明采集好口腔拭子或唾液后,放置于特制试管中并寄回;几周后测试者可获得一份检测报告。但记者发现,这些商家大多不提供基因位点原始数据,也不标明比对数据库、数据解读专家的资质以及评定标准。消费者对此也评价不一,有人赞同:“非常准,测出我有蒙古人血统。”有人则质疑:“一点都不准,报告说我12岁开始长痘,可我从来没长过痘。”“报告说我偏胖、高血压、嗜甜,我明明偏瘦、血压低、不吃甜食。”


北京大学医学遗传学系副主任黄昱表示,基因检测是一大类技术的统称,除用于工业和农业外,在直接应用于个人方面,按照其应用领域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医疗级基因检测,即由医生推荐的临床基因检测;二是消费级基因检测,也称为直接面向顾客的基因检测。上述检测项目都属于后者,是大众接触较多、争议较大的一类。


不少医学专家都揭露过,目前市场上一些基因检测不可信。如针对基因测智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治医生李元媛表示,智力与基因有关系,但人们对基因的了解还相当浅显,远达不到应用它评估个人能力的水平。基因和能力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基因可能和多种能力有关,不同基因在不同人群中的作用可能是相反的。对于基因与能力之间庞杂的关系,科学家还没有确切的定论。


对于用唾液测癌、一滴血测癌等项目,天津市肿瘤医院肿瘤预防医学中心主任刘俊田表示,虽然临床上常会用查血液、唾液,检测肿瘤标志物来发现肿瘤,但拿抽血来说,至少要两三毫升。临床上,早期发现和确诊癌症不能光靠几项检查,需要肿瘤专科医生综合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后,才能下结论。


采访中,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年基因检测概念火热,一些公司把消费级基因检测包装成专业级基因检测,且打着健康名义宣传销售,模糊了大众的选择,这种行为不仅踩了法律与道德的边界线,也降低了大众对于基因检测科学性的认识。消费级基因检测依据的知识和数据库往往不够完备,解释和预测力非常有限,甚至会有很多偏见和误导,因此娱乐价值往往大于实际价值,公众应有清醒认识。


基因记录每个人的遗传密码


基因检测这项技术到底能测什么?要解释基因检测,先要了解基因。通俗来说,基因是所有生命(包括人在内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它记录和传递着生命的遗传信息,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像一本书,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逐字逐句地记录着我们的遗传信息。如果想通过基因认识自己,就需要把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并翻译成人类能懂的文字。但这本书是微观的,我们无法凭借肉眼或简单工具进行阅读。


直到1977年,英国化学家桑格发明了双脱氧链终止法,这项技术及吉尔伯特发明的化学降解法被称为一代测序技术,人们从此可借助此技术解读DNA。简单来说,就是提取被检测者外周静脉血或其他组织细胞的DNA,扩增某段DNA后,通过特定设备检测DNA序列,然后分析其所含有的基因功能是否正常。


不过人体内有近3万个基因, 30 亿个碱基对,如此庞大的数字,能认识它们非常不易。1990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被誉为生命科学 “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于2003宣布完成所有测序工作,自此世界上有了人类全基因组参考序列,基因测序技术飞速发展。2006年二代测序技术诞生,大大降低了测序成本,提高了测序速度,成为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技术。近些年来,第三代、第四代测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


医疗级检测让治疗更精准


真正的基因检测目前主要应用于疾病诊断方面,也就是公众不太了解的医疗级基因检测,主要应用领域有遗传疾病诊断与筛查、肿瘤诊断等。


在遗传病诊断与筛查方面,主要有三个应用方向。其一,预防出生缺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表示,基因检测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某些单基因遗传病方面已有明确的重要意义,单基因遗传病包括遗传性耳聋、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等7000多种,已经可以通过夫妻双方孕前或孕早期基因检测,显著降低生育遗传病患儿的风险。其二是儿童先天疾病检查。其三是成人遗传病诊断。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分子诊断中心主任于津浦表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基因检测应用也较普遍,主要有三类:一是预测遗传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二是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与预后预测;三是指导肿瘤的靶向精准治疗,比如约占所有肺癌80%的非小细胞肺癌,一旦明确了患者携带的特征性基因突变,直接采用靶向治疗,治疗效果好于常规化疗。


此外,基因检测技术还可帮助人们认识、预防罕见病。黄昱表示,正是由于基因检测的出现,人类才认识到多种疾病类型,比如由于基因突变类型不同,高血压逐渐被细分成各种类型。病因学上的细分后,有利于精准治疗,直接对突变基因进行干预。


消费级基因检测异常火爆,让很多人都跃跃欲试。对此,专家们呼吁大众要理性对待,不建议普通人群盲目做基因检测。根据医生建议,确实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的人,应当去正规机构检测。钮文异表示,2015年原卫计委推荐了20多个高通量测序试点单位,这些是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名单可在网上查询。


专家们认为,虽然目前基因检测市场鱼龙混杂,但这项技术本身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对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未来,基因检测或许能引领新的医疗健康模式。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网风格,stylechina.com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客服邮箱:23341571@qq.com | 客服QQ:23341571
全站地图 | 二级目录 | 上链请联系业务QQ:23341571 或 业务微信:kevinhouit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