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千株金银花,手中不愁没钱花。”近年来,在我省新乡、南阳、三门峡等地,金银花广泛种植,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当地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
疫情影响之下,金银花能不能迎风傲立,持续给农民群众带来福祉?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stylechina.com。
需求旺,规模不断扩大
4月18日,淅川县福森药业有限公司的双黄连口服液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产品供不应求,疫情期间我们一直在坚持生产,3月份基本上全面复工复产。”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眼下的形势看,对金银花的需求量肯定会增加。”
作为当地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福森药业带动全县15个乡镇种植金银花,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但这仅能满足企业三分之一的“胃口”,采购人员每年都要从丹江河畔远赴黄河北岸,到封丘县采购。
“在俺这儿,往上数三代没几家没种过金银花。”封丘县应举镇西獐鹿市村村民王兆领说。老王从事金银花收购已经20多年,每年收购量在300吨以上。“2016年金银花行情比较差,全县种植规模缩减到5万亩。2017年之后逐渐恢复,现在大概有10万亩,今年预计还会增加。”他介绍。地处豫西山区的渑池县,金银花产业也“方兴未艾”。2011年,英豪镇水源村村民詹建超返乡创业,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金银花,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镇种植规模已达5000多亩。“近几年金银花销路一直不错,已经成为我们镇的一个特色富民产业。”英豪镇镇长张文说。
价值高,扶贫成效显著
金银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也是我省的道地药材之一。“近来受到“热捧”的连花清瘟胶囊,以及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丸等,都以它为主要材料。”省农业厅药材中心主任陈彦亮介绍,金银花经济价值高,是非常适宜的扶贫产业、致富产业。
“一亩金银花,抵得上四五亩小麦。”新密市尖山风景区管委会巩密关村村民陈海松告诉记者。2009年,老陈在自家的5亩地上种起金银花,一到采摘季,就有不少客商登门求购。“今年一斤干花能卖200多元,一亩地收入六七千元不成问题。”他说。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7000亩金银花种植基地里,60岁的脱贫户赵改枝地告诉记者,把务工收入和土地流转费用加一起,自己每年能从基地挣到1万多元。“金银花采摘季有4个月,加上日常管理,全年都有活。周边这几个村,我们就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基地负责人邓超说,2月份以来,他们还安置了一些因疫情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
“除了常规的‘公司+农户’模式,我们还实施了以奖代补。”封丘县金银花产业办主任张伟告诉记者,对于劳动能力弱的群众,封丘县出台政策,按照“50棵以上,一颗5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引导他们在房前屋后、废弃坑塘种植金银花,以“老虎吃蚂蚱—碎拾掇”的方式增加收入。
固水土,生态效益凸显
生长期翠绿欲滴,开花期绚丽夺目,名字喜人的金银花在不少专家眼里,不但经济价值很高,还有极佳的生态效益。
“它是一种理想的生态作物。”陈彦亮表示。他介绍,金银花适应性非常的广泛,无论山区、平原、粘壤、沙土、甚至盐碱地,都能很好地生长。这就决定了金银花不会跟粮食“争地”,即使大规模种植,也不会影响我省的粮食核心区建设和粮食安全。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大力发展金银花,与我们扛起一库清水北送的使命,和践行生态发展的思路是高度相符的。”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介绍,金银花的根系发达、枝条蔓生,它的叶子与枝条控制范围内,大风不能够刮走土壤,暴雨不能溅击地面,用来涵养水源、护坡护堤效果极佳。。
“在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荒山旱地造林等实践中,金银花也能发挥作用。”省林业厅相关专家说。比如,在土层较厚的石旮旯里见缝插针栽植金银花,能有效治理石漠化;在幼龄果园混种金银花,可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抑制杂草生长。
长期以来,枸杞产业停留在出售干果原料的初级阶段。为了充分挖掘枸杞的营养价值,扩大枸杞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枸杞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枸杞加工行业从初级加工不断向深加工领域发展。
目前,枸杞加工主要覆盖干鲜果、枸杞提取物和枸杞深加工产品等不同层次的产品,具体包括枸杞干果、枸杞食品、饮品、酒类、籽油、芽茶、糖肽等多个大类枸杞制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和新品研发,枸杞深加工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枸杞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品,通过深加工为多种形态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大大扩展了枸杞的食用场景和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枸杞加工行业水平不断提高,枸杞工业产值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国内出现一批具有产品特色和品牌优势的枸杞加工企业。在传统的枸杞干果、枸杞饮料、枸杞酒之外,枸杞医药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新兴枸杞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涌现,枸杞深加工领域的广度不断扩大,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比重不断提高。
从目前国内枸杞加工行业发展的阶段来看,相较于其他品类的食品加工行业而言,枸杞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较为普遍,产业集中度偏低,大部分加工企业仍然围绕枸杞干果进行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枸杞加工行业的地域分布看,宁夏作为国内枸杞种植和加工起步最早的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中卫、银川两大市场为核心的枸杞生产和加工基地。根据2019年7月召开的第二届枸杞产业博览会披露的公开数据,宁夏全区枸杞综合产值约130亿元,区内枸杞生产、加工、流通经营企业730余家,已成为全国枸杞产业基础、生产要素、品牌优势最突出的核心产区。从枸杞加工行业的经营业态看,宁夏的枸杞加工业覆盖枸杞干果、果汁、果酒、籽油、枸杞芽茶等,产品类型较为丰富,并形成了一批具有经营规模的企业,例如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公司等枸杞加工企业。
但是宁夏在枸杞深加工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还较为薄弱,同时枸杞加工产业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科研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枸杞多糖、枸杞保鲜、枸杞有机种植、医学临床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和推广。枸杞深加工产品面临着特色优势产品少、高品质、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市场认可度不高、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低、加工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枸杞加工产业的发展。
青海、甘肃作为枸杞种植起步较晚的区域,其枸杞加工业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也开始起步,但仍然主要以枸杞干果的初级加工为主,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枸杞加工业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宁夏,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较低。
截至2018年底,青海全省通过有机枸杞产品认证的面积达到8.3万亩,青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省份。虽然青海、甘肃的枸杞产量和品质都在逐步提高,对宁夏枸杞的价格形成一定冲击,但宁夏枸杞原产地的品牌优势更为显著。
2017年1月,国家农业部(现为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中宁枸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在中高端枸杞市场上宁夏枸杞依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认可度更高。为了保护“中宁枸杞”这一以原产地命名的枸杞地理标志品牌,中宁县出台《“中宁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严格“中宁枸杞”商标管理,建立了集质量检测、质量追溯为一体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推动中宁枸杞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枸杞加工企业开始注重枸杞的深精加工业务发展,在产品类型、科研创新、营销渠道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枸杞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从产品品质到功能都能够更好的迎合消费需求升级的趋势,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枸杞深加工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是枸杞加工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利润水平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