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18例超级真菌”的新闻登上了百度搜索热点,在评论区上,“恐慌”之声纷纭,有的甚至喊出了“生化危机”……实际上,全球已经有几十个国家检测到了这种超级真菌,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官网截至2019年2月追踪到的数据,美国总计上报617例患者(确诊587例及疑似30例)。全球具体感染的病例数不详。那么,什么是“超级真菌”?它真是生化危机吗?面对众多疑问,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内科主任医师马序竹进行了解读中国风格网stylechina.com。
什么是超级真菌?
所谓的超级真菌俗称耳念珠菌,学名耳道假丝酵母菌(Candida auris)。2009年,在日本一位患者的外耳道中首次被发现,后来在血液、尿液、呼吸道等部位都有发现。中文之所以翻译为耳念珠菌,是因为英文名中的Auris是拉丁语“耳朵”的意思。
首先,超级真菌属于侵袭性真菌,可以侵入血液,感染心脏、脑等人体重要器官。其次,它常常对多种抗真菌药耐药,常用的抗真菌药有时对它不起作用。第三,它很难识别出来,有被误报为其他念珠菌种的可能。第四,它更容易在医院和老人护理机构等地方传播,引起医院内的爆发性流行,导致重症患者的死亡。
马序竹表示,超级真菌是从哪里来的,目前还尚未明确。可以明确的是,感染主要发生在医院内,集中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重症监护病房。美国的大规模流行也都是在医院内发生的。超级真菌主要通过接触病人以及接触被病人污染过的物体表面传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特异性很强的临床症状能够提示患者是感染了耳念珠菌。
如何应对超级真菌?
首先,并不是所有耳念珠菌都是超级耐药的,即使是对于多药耐药真菌,仍有希望通过提高抗真菌药物的剂量或联合用药达到清除真菌的效果。
其次,耳念珠菌对健康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对于有正常免疫力的健康人群而言,发生这种感染的风险明显降低。
此外,勤洗手和彻底清洁院内物品是阻断超级真菌传播的重要手段。所以,患者的家属以及和患者密切接触的人,需要在接触病人或病人接触过的物体前后,用免洗洗手液或者皂液水彻底洗手;医务人员必须做好手的卫生。
关于超级真菌是怎么进化的、为什么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对主流抗真菌药耐药等问题,目前医学界尚未研究清楚。
不会感染健康人
超级真菌的确非常需要关注,但普通民众没必要因此恐慌。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助理研究员龚杰表示,超级真菌不感染健康人,不可能在健康人中大规模流行。
耳念珠菌与SARS完全不同。SARS由致病极强的病毒引起,但耳念珠菌一般不会致正常人群感染。“报道中说通过体温计感染是有可能的。如果体温计存在耳念珠菌,又被免疫受损的人接触,那就很有可能感染。”
需要强调的是,“包括耳念珠菌在内的真菌感染必须引起医务工作者和公共卫生人员重视”。长期以来,真菌感染受关注度较低,许多医疗单位诊断和鉴定真菌的能力不是很强,可能存在误诊或漏诊。因此,实际感染的病例可能比报道的18例更多。
专家呼吁医院应加强防控,包括更新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手段,严格消毒流程。对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医院,建议使用氯化物进行接触预防和有效消毒。
据介绍,目前,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已针对高致病性真菌建立了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可以承担国家层面高致病真菌监测中的实验室分析和技术支持工作。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18日13时01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发生6.7级左右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4.02度,东经121.65度,在花莲县附近海域,距海岸仅1公里;震源深度24千米。
此次台湾花莲发生地震台湾岛震感强烈,有身在台湾的网民称:“我在台湾三年多了,感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强的震感,差一点以为自己真的凉了。”此外,福建浙江有震感,南京、苏州、合肥等地的网民在微博上留言说有震感。有网友留言称:“位于福州大学城,吓死”“浙江真的超级有感觉了”“杭州有震感,公司里大家都集体头晕了,都跑出来了”“厦门震感贼明显,我和舍友差点吓死”……
一名台州的网友称自己正在午休,被晃醒后发现公司楼下都是人。
震后,很多网民也纷纷祈福,希望一切平安!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称,近五年来,台湾及附近海域共发生四级以上地震237次,其中4.0到4.9级175次,5.0到5.9级48次,6.0级以上14次,最大地震是这次地震和2016年2月6日在台湾高雄市发生的6.7级地震。
哪些人容易感染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既可以引起有症状性的感染,也可以在体内携带而无症状。耳念珠菌感染主要累及住院病例,高风险人群为严重慢性基础病或免疫抑制的病人(如:糖尿病、慢性肾病、HIV感染、肿瘤等);新生儿、插管或留置导管的病人、手术病人,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全身用药病人也可感染。健康人通常不会感染耳念珠菌。耳念珠菌导致的症状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包括血流感染、伤口感染和耳部感染等;其中血流感染最为严重,病死率可达30%-40%。
对付耳念珠菌的主要治疗方法
该真菌主要对氟康唑耐药,然而对其他抗真菌药的耐药性在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目前出现了对三类主要抗真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大部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可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治疗,对于多重耐药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可使用高剂量多种抗真菌药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