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首页
时尚 | 生活 | 工具 | 诗词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精神健康 详细信息
向仲怀:推动蚕桑业走上新丝绸之路,刘红:把科幻做成科学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健康管理院成立,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健康管理院成立
2019-04-13    阅读量:30569    新闻来源:互联网     |  投稿

人物简介


向仲怀,1937年出生于重庆武隆,蚕桑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2003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奠定了中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中的世界领先地位。


近年来,向仲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新技术体系,推动传统蚕桑业转型升级中国风格网stylechina.com


晨曦中,层层叠叠的梯田上,数十名茶农正忙着采摘芽尖新茶……4月初的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茶桑基地,一派生机勃勃。这片约2万亩的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茶桑基地,也是向仲怀带领团队走上“新丝绸之路”的试验基地之一。


《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国蚕桑业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也造就了闻名于世的古代丝绸之路。如今,传统的蚕桑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国蚕业科学界迄今唯一的院士向仲怀在蚕桑业上重大的突破——


查找出川北灾害性蚕病病源


3月28日,西南大学蚕学宫,向仲怀的办公桌上,一杯桑叶茶在水中舒展开翠绿的叶片。袅袅的清香中,有田野的芬芳、鸟儿的呢喃,也有向仲怀儿时的记忆。


大娄山深处的武隆区凤来乡,是向仲怀的故乡。向仲怀幼时就读于私塾,父亲买回的一本科普书《伟大的自然改造者——米丘林》悄然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觉得嫁接、遗传等技术特别神奇。”从那时起,一颗热爱农学的种子便种在了向仲怀心里。1954年,从涪陵农校毕业的他考入西南农学院蚕桑系,一干就是一辈子。


上世纪50年代,作为重要蚕桑基地的川北地区,连年暴发灾害性蚕病。1959年春,年仅22岁的向仲怀作为四川省蚕病工作组成员被派往射洪县,奔赴当地蚕病重灾区金华区书台公社驻点。他和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的夏儒山跑遍了公社的数十个蚕房,收标本、查病情、解剖观察,广泛寻找病因。


一天下午,向仲怀在检查病蚕标本时,发现桌下有一包遗失漏检的标本。他用显微镜反复地仔细检查,终于发现一个腹部膨大、发育成熟的母虫,向仲怀确定这就是病源——此前我国尚无记录的壁虱。


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肆虐川北的蚕病防治找到了路径。很快,射洪县的蚕茧单产由每张种5公斤回升到25公斤的正常产量。


率团队绘制出世界首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两百多本泛黄的手册,记录着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研究记录,至今已有700多个家蚕遗传系统……在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向仲怀和先师蒋同庆教授带领团队建立起的全世界最大家蚕基因资源库。正是在此基础上,团队培育出多个优质高产蚕品种,有的至今还在广泛使用。


实验室里还有一件特别的“宝贝”——一张长达数米的长卷,上面排列着红蓝相间、长短不一的若干组条码。这就是世界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它覆盖了家蚕基因组95%的区域,获得16948个完整基因,其中约有6000个为新发现。


“各种生命的奥秘,都潜藏在基因的碱基序列中。”面对这张框架图,向仲怀感慨万千地说,家蚕在基础生命体系、能量代谢和遗传方式上与人类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是国际公认的鳞翅目模式昆虫,有70%的农林害虫也属于鳞翅目。因此,家蚕基因组研究对发展新型蚕丝产业、生物制药、农林害虫防治以及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际上关于家蚕基因组研究的竞争其实早已开始。上世纪处于世界蚕业领先地位的日本,在2003年3月单方面终止原定的中日合作协定,独自启动了家蚕基因组测序。面对这场严峻的国际竞争,向仲怀决定破釜沉舟拼一场,“基因组研究是提升学科水平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谁抢占制高点,谁就处处领先。”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3年正值“非典”肆虐。6月初,团队进驻北京华大基因组研究所,双方紧急启动家蚕基因组测序计划。“大家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盒饭、睡地铺,连续奋战。后来,不少人都累病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向仲怀眼睛湿润了。


8月25日,团队比预定时间提前5天完成550万个测序反应;10月7日,完成组装拼接……400多名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工作150多天后,11月15日,重庆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科学家绘制完成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2004年12月,团队的研究成果“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论文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科学》上发表。这一成果,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计划、水稻全基因组计划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成果,标志着我国蚕业科学研究步入世界领先水平。


助推蚕桑业多元发展


开发出转基因新型有色茧、让转基因蚕丝应用到医学领域……在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以及精细图谱)的研究基础上,向仲怀及其团队不断在蚕业领域取得进步。


蚕桑产业发展之路也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丝绸之路”。


在向仲怀看来,传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以蚕桑为基础的丝绸产业。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应以现代科技为核心、以基因组研究为平台,找到并构筑现代蚕桑产业的突破之路。


“我国是世界蚕丝生产和出口大国,蚕茧和生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南充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茧丝绸市场行情频繁波动,由于传统产业桑叶只能养蚕,一旦蚕丝行情不好,就会出现蚕农毁桑弃蚕的情况。


从2006年开始,向仲怀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历时3年的调研,足迹遍及24个省区市,收集各地蚕桑业发展的信息,讨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关键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后,向仲怀表示:现代蚕桑业不能固守养蚕-缫丝-织绸的单一模式,必须建立新的技术体系,推进升级转型,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蚕宝宝为什么只食用桑叶这一种食物?向仲怀介绍,桑叶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5%,1亩桑树桑叶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3亩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此外桑树浑身都是宝,桑叶是很好的茶饮料,桑椹能滋阴养血,桑柴灰能用于治疗目赤肿痛……2013年,向仲怀再次带领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完成桑树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试图为传统蚕桑业找到新出路。


曾是著名“绸都”的南充,在向仲怀院士工作站的指导下,在嘉陵区用3年时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茶桑基地。4月采摘桑叶制茶;5月至8月用桑叶粉做成桑叶饼干、糕点等休闲食品;10月霜降后,霜桑茶又有着不一样的活性成分……如今,基地已成功开发出春桑茶、桑茶粉、药桑等五大类产品并规模化生产。2018年春,仅收购桑叶嫩芽嫩叶一项,就为当地老百姓增收1000多万元。事实上,通过土地出租、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务工等方式,当地的不少贫困户已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现代蚕桑业,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向仲怀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桑树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高度发达的根系可深入地下数米,即使在新疆一些极旱荒漠地区也能生长。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向仲怀仍到处给桑树当“代言人”,作关于“生态桑”的学术报告。在他的努力下,黔江区濯水镇等石漠化地区,就探索出石漠化治理与蚕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当地基岩裸露度已由原来的超过60%降至30%以下。


“斧斤留得万枯株,独速槎牙立暝途。饱尽春蚕收罢茧,更殚余力付樵苏。”唐代诗人范成大的这首《科桑》是向仲怀的座右铭,他说:“我们的研究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促进蚕农收入提高,使中国蚕丝业在世界的地位更坚实一些。这就是我和团队不断探索的理由。”(记者 李星婷)


人物小传


刘红,1964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荣获2019年“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刘红30多年从事环境保护和生命保障系统研究,所主持研究的“月宫一号”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曾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一座名为“月宫一号”的白色圆顶建筑,引人关注。


走进这座神秘的建筑,透过植物舱舷窗望去,一排排架子排列井然;在LED灯的照射下,架子上的植物绿意盎然,间或点缀着红色或黄色的果实……这是“月宫一号”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一个由一个综合舱、两个植物舱组成的密闭空间,总面积16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可以提供多人所需的全部氧气和水,大部分食物可循环再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红,正带着学生在里面紧张地忙碌着……


去年5月15日,在这个系统内,刘红团队完成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为期370天,系统闭合度高达98%,只有2%的外部供给,其余均为系统内自给自足、循环再生,这为极端条件下人类的生命补给提供了可能,也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尖端。


涵养30年,历时近20年,终一朝梦圆。


“我的最大梦想,就是让人类无论是在荒漠、极地,还是外太空,都能很好地生存”


百年来,人类对地外星体的探索热情,从未熄灭过。刘红说她“时刻准备着,为进入外太空的人类提供足够的生命补给”。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一个问题摆在科学家面前:在近地轨道,宇航员赖以生存的物资可全部携带;如果人类进行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靠携带供给,或由地面补给,费用昂贵且技术上难实现。这一难题该如何解决?


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刘红脑海中跳出:“地外生命保障系统”。


“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遥远的梦。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还只是科幻。”刘红说,科学家就是要关注10年、20年乃至百年后的技术需求。放眼国际,一些国家已陆续开展相关研究,“中国人要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多贡献,甚至成为国际领先。”刘红暗想。


凭着这股劲儿,在苏联“人—植物”的“两生物链环”地外生命保障系统的基础上,刘红打造了“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四生物链环”。从“二”提升到“四”,绝不只是数字的变化。要解决的,有供人食用的“动物蛋白”问题,还有负责废物处理的“微生物”问题——这是业内公认的两个技术难题。


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刘红团队在1000多种可食用昆虫中,精选出富含蛋白质的黄粉虫;在种类众多的微生物中,找到生存在寒冷山洞或极热高温地带、在人体体温条件下无法生存的微生物。技术难点由此突破。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从一间办公室到一个实验空间,从一个梦想到一次伟大的胜利……“那些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强大。”刘红团队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我的最大梦想,就是让人类无论是在荒漠、极地,还是外太空,都能很好地生存。”刘红说。


“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对未来的积淀”


虽然儿时就喜欢抬头看月亮、数星星,但刘红并未想到,自己一辈子会从事和星空有关的研究。


1983年,刘红不顾家人反对,选择就读环境保护专业,“当时是想要改变家乡垃圾随意堆、污水遍地泼的状况。”


上世纪80年代末,刘红被公派到莫斯科大学攻读“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运用”方向。她在一个咸水湖做了调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个原本的淡水湖水源越来越少,加上半沙漠地区蒸发量高、降水量少,最终变成了接近海水的咸水湖。刮起风来,“盐沙尘暴”肆虐,很多良田变成盐碱地。


调研结束后,刘红坚定了将研究生命保障系统作为志业的决心,“地球生物圈就是人类的生命保障系统;尽管它很庞大,但如果不爱护,也可能会消亡。研究保护地球生命保障系统,十分必要。”


从莫斯科回国后,刘红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研究范围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污染处理技术,直到最终落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她正式推开了地外生命保障系统研究的大门……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只要踏踏实实地做,终会有收获。”刘红说:“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以构建人类生命保障系统为落脚点——我30多年的科研历程,如同安排好了一般。回首凝望,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对未来的积淀。”刘红心怀敬畏,心存感激……


“做科研,要有科学家的精神与追梦人的情怀”


“这个生命保障系统,究竟有什么用?”这是刘红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目前,实验虽取得巨大突破,但仍停留于地面试验。让生命保障系统真正适应地外环境,还需进一步研究在空间环境下,如月球、火星表面以及微重力条件下的相关表现,通过对比来获得矫正参数和矫正模型。


刘红团队一边等待可以将生命保障系统带到地外环境测试的合适机会,一边拓展系统在地面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性。“比如,在高原、极地、岛礁、深海、深地等具有重要国防或科研价值的极端环境,或者应用于现代农业、环境保护与生态科学研究当中。目前,青海无人区的一个在建科考站,正委托我们为其配备生命保障系统。”刘红说。


“每天一睁开眼,发现有这么多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就会精神抖擞、信心满满。”刘红眼里闪耀着光芒,“每个人心底都有梦想,每天通过奋斗向着梦想的实现更近一步,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如今的刘红已是业内领军人物,今年2月还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但她说,自己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科学家与一个心怀梦想的追梦人”。


“做科研,要有科学家的精神与追梦人的情怀。”这是她对学生最常说起的一句话。


在刘红看来,科研与科幻有类似之处,想人之不敢想,想人之未曾想。但相比于科幻的惊心动魄,科研更像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一辈子把科幻做成科学,她躬耕不辍……

(记者 葛亮亮 赵婀娜 贾麟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2日 06 版)


韩国研究小组研发了一套基于AI的医疗影像判读系统,可以通过胸部X射线筛查肺癌等肺部疾病,诊断准确率比人类医生高近20%。


首尔大学的专家和一家韩国软件公司组成的联合研究组日前发布了这套AI辅助诊断系统。系统可以筛查包括肺结节、肺结核、气胸等在内的4种胸部主要疾病。这4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前列。


搭建该系统使用了包括4种肺部疾病X射线图像资料在内的共计9.8621万份胸部X射线图像资料,并经过首尔大学医院、法国格勒诺布尔(Grenoble)大学医院等多家韩国和国外医院的临床检验,平均诊断准确率达到97%以上。系统能够通过X光图像定位病灶位置。


在一场AI系统同一组包括影像医学专业的专职医生在内的15名医生的比较评价中,参与评价的内科医生的诊断准确率为81.4%,定位准确率为78.1%;而AI系统的成绩分别为98.3%和98.5%,表现优于人类医生。


研究小组表示,医生在得到AI系统的辅助后,判读肺部图像的能力最多可以提高9个百分点。预计该系统将在今年下半年获得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的医疗器械许可。


由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生命湖健康集团共同主办,北京文投集团支持的“有氧赋能、健康中国”签约主题活动在京举行,旨在更好的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国人的健康谋福祉。


运动是良药,作为预防医学的先行者,“有氧运动之父”肯尼斯·库珀博士创立的库珀研究院50多年来所积累的30万大数据表明,有氧运动可以大幅度减少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是预防疾病、治疗慢病最简单、最低成本的方式。


会上,生命湖健康集团与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健康管理院”,旨在树立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实体样本,以“健康检测、功能医学、中医保健、心理健康、运动健身、营养调理、健康科普、康复理疗、健康数据”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管理院,将大幅度提升国人健康水平。同时,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将利用在专家、人才和技术资讯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和指导生命湖的产品研发,并进行把关和鉴证。


生命湖健康集团执行董事吴伟鸿表示,希望“生命赋能”系列产品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接受“防病重于治病”、“运动是良药”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轻松获得健康。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网风格,stylechina.com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客服邮箱:23341571@qq.com | 客服QQ:23341571
全站地图 | 二级目录 | 上链请联系业务QQ:23341571 或 业务微信:kevinhouit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