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首页
时尚 | 生活 | 工具 | 诗词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医学研究 详细信息
2019年卫生应急要抓7项重点,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35岁后卵巢功能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可考虑人工授精
2019-04-13    阅读量:30647    新闻来源:互联网     |  投稿

4月10日,2019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据悉,我国卫生应急工作2019年将突出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不断强化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重点抓好7项工作。


一是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中国风格网stylechina.com。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风险评估、信息报告和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开展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现状调查、综合监测试点研究。推进鼠疫防控策略研究。做好鼠疫、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是加强预案管理和演练组织实施。进一步落实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梳理卫生应急相关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技术方案,组织开展综合性卫生应急演练,指导地方举办区域性卫生应急演练。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人员的培训。


三是加强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和移动处置中心建设,规范日常管理、运维保障和有效使用。指导天津、澳门卫生应急队伍申报国际应急医疗队认证。不断完善卫生应急指导专家库建设和管理。


四是推进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开展综合、海(水)上和航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试点建设。推进相关省份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项目实施。指导各地建设省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和基层紧急医学救援站点。


五是逐步完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管理。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与各地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应用软件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加强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


六是指导卫生应急体系能力建设。开展卫生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现状调查。加强卫生应急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物资储备、社会参与、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


七是有力有序开展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继续强化卫生应急值守、事件报告和快速反应处置,落实卫生应急防灾备灾救灾措施,迅速、有效开展各类突发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有些人得了慢性肾脏病,甚至发展到尿毒症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病。慢性肾脏病的种类繁多,预后也千差万别,有些会发展至尿毒症,有些则可能长期相对稳定。弄清楚为什么会得慢性肾脏病,从源头上防治慢性肾脏病非常重要。很多患者被确诊慢性肾脏病后会问医生:怎么会得这个病?是不是跟吃的东西有关?是不是劳累过度引起?是不是吃错了药?引起慢性肾脏病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五大类。


一、与遗传有关


约10%的慢性肾脏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其中部分属于典型的遗传性疾病,而部分却与遗传因素有关。


如遗传性肾病综合征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异常而发病,该类肾病综合征对激素等药物治疗反应差,易于进展至尿毒症,如能及早进行基因诊断,可避免过度应用激素治疗带来的二次损伤。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肾脏多发囊肿形成,伴肾间质进行性纤维化,最终大多发展为尿毒症。


Alport综合征,又称遗传性肾炎,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基底膜的异常从而出现血尿、进行性肾衰竭,多在青壮年时期进展至尿毒症。


薄基底膜慢性肾脏病,也称家族性血尿综合征,由于遗传基因的影响,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成熟不完全而变薄,从而发病,但进展至尿毒症不多见。


虽然不属于典型的遗传性疾病,但部分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与遗传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已证实是多基因相关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与遗传异感性有关。肾结石的形成除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外,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遗传性因素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易感性、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反应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证明,在有必要进行基因组检测的疾病中,慢性肾脏病是除癌症以外最常见的成人疾病,精准医学概念的引入和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这类与遗传因素相关慢性肾脏病的诊治带来巨大进步。


二、与免疫损伤有关


目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病种,也是导致尿毒症的第一病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属于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具体见相关篇目阐述。


三、与其它非肾脏疾病有关


某些疾病看似与慢性肾脏病无关,事实上却可以引起严重的慢性肾脏病,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也未做好预防措施,最终导致不可逆肾脏受损。


与高血压相关:高血压病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慢性肾衰竭是长期高血压的严重后果之一,恶性高血压更可导致短期内出现肾衰竭。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监测肾脏是否受损,并及时防治。


与糖尿病相关: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肾损害,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筛查是否有糖尿病肾病发生,尽可能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尿白蛋白/肌酐比率可用于早期筛查进入微量白蛋白尿期(即已发生肾脏结构损伤)的糖尿病患者,从而协助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必要时可行肾活检病理诊断。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肾活检病理诊断几乎100%患者有肾脏受累,约5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尿蛋白和(或)尿红细胞提示临床肾损害,称狼疮性肾炎,肾活检病理诊断对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估有较大的价值。


与血管炎有关:血管炎是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在我国以老年人多见,肾脏受累时,活动期有血尿、红细胞管型,多伴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常见,约半数表现为急进性肾炎,属于非常严重的慢性肾脏病。该类疾病如合理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80%,但超过15%的患者在诱导治疗成功后2年内复发。


与恶性肿瘤有关:多种恶性肿瘤可引起肾病综合征,甚至以肾病综合征作为肿瘤首发表现,恶性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结肠癌等均可引起慢性肾脏病,血液系统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可引起慢性肾衰竭,白血病也可发生肿瘤细胞肾脏浸润。因此,对各种慢性肾脏病,特别是老年人的慢性肾脏病,应全面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引起的可能。


与高尿酸有关: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加,高尿酸引起的慢性肾间质纤维化(称尿酸性肾病)及尿酸性肾结石很常见。慢性高尿酸血症除了直接引起肾损害外,还会引起或加重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又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长期高尿酸血症危害很大。


急性肾损伤或急性肾脏病:部分急性肾损伤不能完全恢复而转化为慢性肾脏病,部分急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能转化为慢性肾炎。


其他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慢性乙型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尿路梗阻、淀粉样变等也可引起肾损害。


四、与药物有关


有些人喜欢滥服药物,等到身体受到损伤后才后悔莫及。其中感冒退烧药引起肾损伤是非常常见的,抗生素中的氨基糖甘类如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均是肾毒药物,造影剂、甘露醇等也常常可以引起肾损害,但遗憾的是,肾损伤发生后并不一定被觉察。药物引起的肾脏损伤以急性肾损伤为主,但这些急性肾损伤不少会转变为慢性肾脏病,而长期应用消炎止痛药也可直接引起慢性肾脏病。


读者可能会认为中药比较安全,应该不会损害到肾脏吧。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相当多的中药可引起肾脏损害,引起肾脏损害的中药至少包括以下几大类:


1.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单味有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朱砂仁、广防已、寻骨风等;复方有八正丸、冠心苏颗粒、排石冲剂量、龙胆泻肝丸,妇科分清丸、小儿金丹丸、跌打丸等。


2.动物类中药:水蛭、海马、蛇胆、斑鳌 、蜈蚣等。


3.矿物类中药:朱砂、雄黄、铅丹、石膏、砒霜等。


4.其他肾毒性的中草药:如雷公藤、巴豆、半夏、柴胡、槟椰、泽泻、麻黄、芦荟、威灵仙、丁香、野百合,附子、益母草、使君子、肉桂、虎杖、白头翁等。


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临床表现各异。大剂量应用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轻症者如及时停药可恢复,重症者可进行性发展至慢性尿毒症;长期不合理应用中草药可不知不觉导致慢性肾脏病,甚至尿毒症,这更常见。


五、与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有关


一些日常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如卫生习惯不良、弊尿、长期不喝水容易导致肾结石、泌尿系统感染。暴饮暴食会引起肥胖,肥胖可导致肥胖相关性慢性肾脏病,饮食过咸会导致高血压,大鱼大肉会加重肾脏负担,等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造成肾损害。


综上所述,慢性肾脏病的病因既繁多又复杂,如果不预防,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罹患慢性肾脏病。(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中心许勇芝、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刘华锋)


女性到了35岁之后卵巢功能会急剧降低;一定要在最佳生育年龄把孩子生下来;熬夜和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会影响生育……这些妈妈们经常唠叨话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是不是危言耸听?


4月10日晚,华灯初上,不少市民拾阶而上,赶到位于黄浦江东岸的“望江驿”3号驿站,来“挂”一位大牌“专家号”。来自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辅助生殖医学科的艾爱主任,当天做客“望江驿·遇见”文化会客厅,通过直播镜头向女性朋友们问候“你的卵巢还好吗?”在这间文化会客厅里,共有13个平台同步直播,不到30分钟,网络收看量即突破了12万人次。


35岁之后卵巢功能急剧下降 卵子数量逐月在减少


“从出生开始,卵巢中卵子数量是固定的,不能再增多了。”艾爱讲述卵巢的作用时强调卵子的不可再生,让记者有些吃惊,而且女性每个月的卵子都在消耗,每人每月仅有一个卵子发育成熟。


卵巢最根本的作用是为卵子提供生长发育的场所,让卵子能健康发育排卵,保证人类能够繁衍后代。那么,如此重要的卵巢如果出了“错”,女性朋友能知道吗?


“对于正常生育年龄的女性,我们观察卵巢储备情况,即:卵巢卵泡池中卵子数量,卵巢储备代表了卵子的数量、质量,代表了女性的生育能力。”艾爱介绍,年龄是导致卵巢功能降低的首要因素。


女性到了35岁以后,卵巢功能会快速降低。对于妇产科医生而言,总是告诫女性要在最佳生育年龄做与自己身体条件相适应的事情,那是因为女性卵巢储备每月都在降低,卵巢储备不可能再升高,卵子数量只会不停地减少。其次,现代女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熬夜及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对女性的卵巢功能伤害也非常大。


35岁和36岁生育,卵巢功能真的会差很多吗?记者有些疑惑地提问。而艾爱医生却非常肯定地回答:“会的!35岁之后卵巢功能快速地下降。在临床上有几个节点:35岁、40岁、43岁、45岁。35岁活产的概率在百分之四十左右,而40岁的概率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时间的节点真的很重要。”


要不要冷冻卵子?什么时候人工授精?


既然时间节点如此重要,到了35岁女性就应该注意自身的卵巢储备功能了。那么,如何判断卵巢储备功能是否下降呢?据艾爱医生介绍,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看月经周期是否缩短。“若原本月经周期是30天一次月经,现在月经周期变为26天,甚至24天,月经周期缩短了,或是月经稀发,月经量减低,身体感到疲惫,皮肤松弛等情况出现后,应当考虑卵巢储备功能是否下降。”


如果卵巢储备功能真的下降,什么时候可以考虑人工授精呢?“如果夫妻之间正常性生活超过一年(未能受孕),输卵管也通畅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人工授精。”艾爱医生建议,输卵管通畅,可以配合使用排卵药物,增加人工授精的概率,一个周期的成功率在百分之十五左右。


很多女性为了“再玩几年”,会考虑冷冻卵子,这种做法靠谱吗?要不要提早冷冻卵子?艾爱医生说:“不鼓励冷冻卵子。”她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位女性在卵巢功能比较好的情况下取出十颗卵子,经过解冻存活后假设还剩七颗,再经过受精,概率在百分之六十至七十,那么就是4.9颗卵子,然后全部受精后形成优质胚胎,这个概率在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最终可能仅能培植1至2个。“这个效率是很低的。因此,生殖科的医生不建议冷冻卵子,希望女性能在生育的年龄把生育做好。实在不行的话,希望在35岁之前把胚胎冷冻保存。”


半小时直播点击量超12万 医学专家组团做科普


“爱护卵巢,珍惜你的生育机会。”随着艾爱医生这句恳切的提醒,当天30分钟的直播结束了。这也是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与望江驿合作开展的第二季健康科普系列直播活动之一。


玩直播的可不一定是“网红”,从4月8日至12日,来自一妇婴产科、妇科、辅助生殖医学科、护理部的医学专家,走出医院诊室、走出手术室,在直播镜头前与网友面对面。


在最美人间四月天里,从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备孕的技巧与门道、妊娠期高血压怎么办,到得了子宫肌瘤是切还是留、女性如何保养卵巢,来自这家建院72周年、深为市民患者熟悉喜爱的妇产科专科医院的医生们,在半小时的时间内,与“粉丝”们面对面聊科普。


早在去年11月,一妇婴与望江驿合作开展了首季妇婴健康科普系列直播,直播的9期节目,在多个平台上获得了近110万的观看数据。


一妇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市级妇幼保健院之一,按目前的数据统计,上海现在每年出生的6个宝宝中就有一个是在这里出生的,因此被市民们亲切地称为“上海大摇篮”。如今,一妇婴越来越多的专家利用休息时间,开设健康微信公众号、拍摄科普视频、“触电”直播节目,医生们健康科普宣教的路子越走越宽。


“通过直播的形式将基本的医学专科科普知识告诉女性朋友,很值得。”这是艾爱医生最大的感悟。平日里,艾爱医生的门诊常常开到晚上七点以后,每天门诊人数为150~200人,而在4月10日当天,她的公益科普直播的点击量则突破了12万人次。面对自己医学专家兼医学科普志愿者的双重身份,她感觉“真不错”。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网风格,stylechina.com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客服邮箱:23341571@qq.com | 客服QQ:23341571
全站地图 | 二级目录 | 上链请联系业务QQ:23341571 或 业务微信:kevinhouit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