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首页
时尚 | 生活 | 工具 | 诗词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健身健康 详细信息
“超级真菌”并不新 做好预防,合理用药是关键,为什么90后可能会患中风?出现这些症状应警惕,感染幽门螺杆菌未必都要根除
2019-04-13    阅读量:30245    新闻来源:互联网     |  投稿

10年前,它在日本一位患者的外耳道中被首次发现,后来在人的血液、尿液、呼吸道等部位,它的踪迹都被觅到。它是耳念珠菌,学名为耳道假丝酵母菌。近两天,它因 “超级真菌”的称号而“霸屏”中国风格网stylechina.com


4月11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发布通告称,目前全球各个大洲均有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报告,截至2019年2月28日,美国共有587例确诊病例报告,我国也曾有少量病例报告。此外,受“超级真菌”消息影响,联环药业、鲁抗医药等多支“成分股”,近日均出现股价波动。


“超级真菌”真的“超级”可怕吗?人民健康通过采访发现,“超级真菌”的“杀手锏”是其侵袭性和抗药性,它对于普通公众的健康威胁较低,公众无需恐慌。比起对公众健康的实质威胁,它的资本炒作意义其实更大。


“超级真菌”并不新 10年前已被发现


根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日在官网发布的消息,所谓“超级真菌”,实名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一种可以在住院病例中引起严重感染的真菌。


耳念珠菌并非新近出现的新型菌种。北京市疾控中心的资料显示,耳念珠菌2009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但通过对储存的念珠菌进行回顾性检测,耳念珠菌其实在1996年、在韩国曾出现。


耳念珠菌之所以被冠上“超级”之名,与其侵袭性和抗药性有关。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内科主任医师马序竹,日前在人民好医生平台上解释了耳念珠菌的“超级”性。


马序竹认为,一方面,耳念珠菌属于侵袭性真菌,可以侵入血液,感染心脏、脑等人体重要器官,容易在医院和老人护理机构等地方传播,导致重症患者的死亡;另一方面,它可能对多种抗真菌药耐药,常用的抗真菌药有时对它不起作用;且它很难被识别出来,存在被误报为其他念珠菌种的可能。


不过,就我国目前而言,耳念珠菌产生的健康威胁并不严重。国家卫健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徐英春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耳念珠菌在国内发生仍属个案,也不是短时间集中爆发。同时,中国耳念珠菌耐药情况并不严重,称中国地区的耳念珠菌为“超级真菌”并不准确。北京市疾控中心官网公告指出,健康人通常不会感染耳念珠菌,因此耳念珠菌对于普通公众的健康威胁较低,公众不必恐慌,也无需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


即使是耳念珠菌感染主要累及的住院病例人群,也无须担心无药可用。药学专家认为,耳念珠菌主要对氟康唑耐药,目前大部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可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治疗,对于多重耐药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可使用高剂量多种抗真菌药联合治疗。


“超级细菌”概念已炒作过多次


“真菌”和“细菌”是不同的病原体类型,“超级真菌”概念此前虽较少出现,但“超级细菌”的概念对公众来说并不陌生。


本网检索发现,近年来有关超级细菌的概念曾出现过若干次。2015年,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地铁系统检出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可致死”;此外还有耐多药肺炎链球菌(MDRSP)、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均曾被报道为“超级细菌”。


本网检索发现,每次此类消息出现后,相关概念股都出现短暂地快速涨停。但事实上,所谓“超级细菌”随后均被证实存在夸大成分,实际并非无药可用,该细菌也并未对公众健康造成普遍影响。


这一次“超级真菌”消息曝出后,联环药业、鲁抗医药、海王生物等“超级真菌”概念股均有大幅上涨。4月10日,多家A股涉菌公司股价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有几只医药股直至涨停。但随着更多信息公布,特别是4月11日收盘后,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澄清公告称没有涉足“超级真菌”的相关药品生产或研发,4月12日开盘后,前几日大涨的几只概念股均表现出下跌,跌幅不低于6%。


不恐慌但要做好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是关键


虽然不需恐慌“超级真菌”,但不能不重视预防“超级真菌”产生。究其根本,耐药性真菌、耐药性细菌产生的一个原因,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几天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从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等方面,部署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要求保证医疗质量,遏制细菌耐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主任丁玉峰接受本网采访时介绍,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易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且可能导致细菌耐药,甚至诱导产生“超级细菌”,使有效的抗菌药物效果变差,或者完全无效。


合理使用抗菌药,才能让抗感染治疗的防线更加牢固。早在2012年,原卫生部就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把细菌耐药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和安排。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项干预管理措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医院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下降,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降至世卫组织建议的30%以内。


本文专家:黄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最近,即将步入“中年”的90后有点忙,继第一批90后“秃了”以后——


“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油腻”


“第一批90后的胃垮了”


“第一批90后出家了”


还有“第一批90后长斑了”,这对仗工整的排比,往往都会被一笑而过。


但近日,#90后已成中风高发人群#这一话题冲上热搜,让广大网友再也坐不住了。


印象中中风好像是种“老年病”,30岁不到真的有可能中风?这样问只能证明你对中风知道的太少了。


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所以无论你是哪个年龄段的,都请仔细看下去。


90后有可能患中风吗?


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疾病。


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25岁以上的人中,1/4有中风风险,而中国人风险最高,高达39%。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指出,中风仍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


我们通常认为中风是“老年病”,然而近年来中风越来越年轻化。


据统计35岁以下人群发生中风占总数的9.77%,这意味着,90后有可能会患中风,它也不再是“老年病”了。


但是,“90后已成中风高发人群”的说法尚言之尚早,真正的卒中高发人群仍然是有肥胖、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


为什么90后可能会患中风?


虽然90后不是中风高发人群,但是可能的风险还是存在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过度劳累


过劳和熬夜是目前90后中风的两大最直接的导火索。如今90后成为职场上的主力军,“工作996,生病ICU”已是常态。


随之而来的是激素分泌紊乱,血压和心率波动,导致90后过早地患上各种心血管疾病。再加上长期吃外卖,摄入高油高脂高糖高盐,同样会增加中风风险。


2、缺乏运动


90后连吃饭都是点外卖,更何谈运动。通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这会大大增加血栓风险,而血栓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久坐90分钟会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使静脉血栓风险增加10%。此外,跷二郎腿也会增加血栓风险。


3、情绪波动


情绪的强烈起伏往往容易突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


《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愤怒情绪爆发后的两小时,中风风险会增加3倍,心脏病风险则会增加5倍。


中风征兆有哪些?


中风虽然可怕,但其实发生前是有征兆的,因此学会识别这些预警征兆十分重要。


1、一过性黑蒙


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可伴有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往往数秒钟或数分钟可恢复,没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




2、口齿不清


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舌头僵硬,言语不清,或者突然不能理解别人的话,甚至不能说出家人或朋友的名字,此时一定要警惕中风的发生。




3、哈欠连天


卒中发生前,会有脑组织缺血缺氧的加重,当呼吸中枢缺氧时,会引起哈欠反射。这多在中风发作前5~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要注意,这也是重要的报警信号。


4、麻木或无力


中风发生前,会发生身体一侧的突然无力或麻木,导致行走困难、眩晕或平衡困难。


如何预防中风?


中风一旦发生,轻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重则可直接导致死亡。 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这几点积极预防:


1、良好的习惯


日常因多食用蔬菜、水果、谷类、牛奶、鱼等,少食动物油脂,坚持低钠低糖饮食。


吸烟会使中风风险增加 1~2 倍,还能增加心梗、癌症的发病风险,并且,吸烟不止伤害自己,还伤害身边的人,因此积极戒烟,刻不容缓。




2、控制体重


肥胖和中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都有密切关系。保持体重不超标,可以减少中风的风险。


坚持每周3~4 次,每次持续约 40 分钟的运动。


3、控制“三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可加重中风风险,所以要积极防控,积极治疗。


4、劳逸结合


保证睡眠,保证饮食,保持情绪稳定。人在暴怒、极度紧张或喜悦时会导致血压上升,很可能诱发“爆血管”。


因此,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并适当的运动,不给中风可乘之机。


医学指导/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烨教授


“我孩子才三岁,我们两口子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怎么办?”“好不容易找到个合适的阿姨,可是她体检阳性,能留下她吗?”……


消化内科医生常常遇到这种咨询,事关一种据说会导致胃癌的细菌——幽门螺杆菌。真相是什么?记者请来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烨教授为大家揭开这种致病菌的神秘面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李晓姗


危害:


确定会引起胃炎 但恶变比例小


陈烨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100%会引起活动性胃炎。但其中70%的患者不会有任何症状,除非接受了胃镜检查,这部分的患者不会被发现感染。仅有10%的人会因为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而接受胃镜检查,最终诊断为活动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八成的消化性溃疡者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不过,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中,仅15%~20%会发生消化性溃疡。同时,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部恶性肿瘤也只有不到1%的比例。


知道了这样的比例,我们也就能知道,人群中广泛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真正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并不多。也就是说,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有危害的,但是它的危害是分层级的。


传染:


孩子确实是易感人群


是否传染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家里有孩子,大人发现自己感染后,都十分焦虑。


陈烨给大家吃了一剂“宽心丸”,她说,幽门螺杆菌确实会传染,但是它并不像大家熟知的烈性传染病一样会“来势汹汹”。它的传播源是已感染的成人,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途径,比如成人喂食孩子,而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


需要澄清的是,成人之间共餐并不容易感染,因为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在体外很快就会死亡。情侣之间亲吻,并不会传染,如果两人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很可能是各自在儿童期就已感染,并不是同一个菌族,千万别因此错怪了对方,伤了感情。


致癌:


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夸张


陈烨说,胃癌无疑是可怕的,但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的,不是一下子就发生的。除了15%左右的胃癌是先天遗传性因素所致,85%以上的胃癌,其实都有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它是从炎症胃黏膜逐步进展而致的。


正常人的健康胃黏膜因为一些因素而产生浅表性炎症,而浅表性胃炎只有50%会转为萎缩性胃炎,其中又只有40%会进展,再其中,又只有10%进展到异性增生,不到1%会进展到胃癌。看了这样的数据,你还会被感染幽门螺杆菌会癌变所困扰吗?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癌发生最重要的、最可控的一个危险因素,处理它,是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所有疾病的发生都有遗传的易感性,这种生来已定的不可控因素我们没有办法,环境的因素也很难掌控,饮食因素部分可控,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是目前唯一能够确认的最可控因素。


根除:成人根除后复发率极低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它会不会一直杀也杀不死,一直无法斩草除根?


陈烨说,并不会。根据国际权威指南推荐,目前主要的经验性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是“铋剂四联”。找到了专业的消化科,使用两种抗生素+一种抑制剂+铋剂,首次的根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也有一些顽固、难治性的病例存在,这就更需要找到专业的医生来进行处理了。


根除后会复发吗?有些人觉得,你不可能不社交,不跟亲人朋友吃饭,只要处在这种“群居”的环境中,总是难免会被感染的。那既然后果也不严重,也不用去根除了。陈烨说,事实上,成人根除了幽门螺杆菌之后,复发率是极低的。基本上一百个人里只有两三个人会复发。


治疗:十岁以下不提倡筛查和治疗


从感染到癌变,其实比例不大,可是根除它又是预防胃癌的唯一可控危险因素。那就纠结了,到底要不要对付它?如果没什么症状,面对“阳性”的检查报告,有必要治疗吗?


陈烨说,其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好处有多大是因人而异的。而医生和患者共同进行医疗决策就是要在风险和获益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没有症状,胃镜却体现为浅表性胃炎,那么根除更多就是一种一级预防,它可以预防小于1%可能性所导致的胃癌。


如果已经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或者本身有胃癌家族史,先天有遗传的易感性,或者来自某些已知的胃癌高发地区,又或者已经罹患胃部早期肿瘤,已进行内镜切除,符合了这些条件的人,是胃癌的高发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就明显更大了。一方面可以消除症状,另一方面可以阻止早期疾病向胃癌进展。


孩子:


部分是可以自愈的


作为易感人群,儿童是否需要因为身边的亲人、保姆等照顾者感染,就去医院筛查呢?陈烨说,完全不提倡对十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检测,哪怕孩子有消化不良的症状,更多的应该考虑从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去改变。儿童只有明确诊断有消化性溃疡的时候,才需要检测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儿童随着自身身体发育成熟,部分是可以自愈的,并不需要治疗。同时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副作用会更大。


老人:


是否需根除还得看情况


陈烨表示,对于强烈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老人,是否需要接受治疗,医生仍需要综合考量。


高龄老人如果已经身患很多其他常见的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这些才是制约其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陈烨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其实是可以往后放一放的,不处理也无伤大雅。


但如果老人对寿命有极高的预期,不进行根除显然也是不行的。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网风格,stylechina.com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客服邮箱:23341571@qq.com | 客服QQ:23341571
全站地图 | 二级目录 | 上链请联系业务QQ:23341571 或 业务微信:kevinhouit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