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围村的老人庄祖福(图)与共和国同岁,他清晰记得,1973年的深圳渔村都十分穷困,村民耕田一天几毛钱,养家艰难。福叔20多岁时忍痛离开家乡,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第一次回到深圳,儿子已经长大,跟爸爸还没见过面”stylechina.com。
去到繁华的香港也并非享福,福叔和当年其他偷渡客一样,挨苦受累。1978年老婆来港,子女随后陆续来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福叔形容自己拼了命一般,一周工作七天,每晚做到10点多,每个月拿到300元港币的人工,总算在香港有一方立足之地,时不时寄钱回乡下改善亲友生活。那时,寄来100元港币只能换30、40元人民币,但已顶一家一年的收入。随信而来的港币成了深圳边境村民挨过困苦时期的“雪中炭”。
随着子女长大需要成家立业,但香港寸金尺土,屋窄人多,2005年福叔干脆“收山”回到水围村定居。这次回乡,当年的小渔村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水围村历经四次改建,渔村的小茅屋变成一栋栋现代化楼房,面貌焕然一新。福叔笑说,“风水轮流转”,当年的穷亲戚,如今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反而还令香港亲戚羡慕。
在渔村出生长大,又在香港吃苦打拼,如今回到水围村的庄祖福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满足。一回到村里,邻里亲戚朋友很快又熟络起来,平时街坊邻居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打牌,就像一家人。喝个早茶,餐厅的服务员,邻座的小朋友,都是熟面孔,大家有说有笑。遇到过节,村里人一起做糕饼,特别有气氛。福叔感慨,有朋友在香港住养老院,子女无暇探望,每天呆坐度日,自己想想都害怕。
据悉,回到水围村居住的香港老人有60多名。福叔笑说,如今生活早已不愁,津贴尽管不多,却令自己真正有叶落归根的感觉。“我在香港呆了二十几年,也去过美国、荷兰等国家,你让我在那些地方呆我也不愿意了。还是喜欢中国,喜欢水围。”
谈到当前香港持续的暴乱,有年轻人对国家历史不了解,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认可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福叔感到十分痛心。他反覆教育子孙不能忘本,20多人的大家庭,有的在深圳,有的在香港,但一到清明“拜山”,福叔要求必须回乡下,为的就是让子孙时刻记得自己的“根”在这里,要回来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