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歌王可以是的代表新生代音乐品味的Leo王,用饶舌表现台湾创作者的自由度,最佳录音专辑可以是孙盛希无拘无束的音乐实验。打破过去传统华语流行音乐逻辑的ØZI,最佳年度歌曲蔡依林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玫瑰少年〉一曲正是今年全台湾透过「婚姻平权」传达对于性平议题的尊重。
在金曲奖落幕几个小时后,身为评审团主席的陈珊妮在自己的脸书发表了自己对于这次参与金曲评审的感言,综观来看,是一次跨时代的革命,在金曲30之际,做了最完美以及完整的示范stylechina.com。
在长篇的感言中,讲到一句很棒的金句,她说,「历史不是一个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一百个人往前走一步。」正是如此,台湾金曲奖才能多年来成为华语音乐圈最重要的奖项。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更是如此!

陈珊妮感言全文如下:
我认识许多音乐人,他们将想法和语言,转化成音乐。他们鲜少面对一大群人,高谈阔论自己的人生与环境,不是因为他们冷漠,是因为创作原本就是个人,或是小团体就能成就的工作,很多美好的音乐都来自私密的酝酿。
要邀请那些有想法的音乐人,聚集起来坐在一个会议长桌前,评断其他人的作品,是相当有难度的。
从去年的金音奖到今年的金曲奖,我的阶段性任务说多不多,也就是让这些有想法的音乐人能够坐在一起,顶多也就是让那些对于评审工作还没有过多想像的年轻音乐人,也有参与的机会。毕竟流行音乐从来都不是什么中老年人的产业,在延续文化脉络的同时,也必须让流行音乐的快速更替,能够反映在年度重要奖项。
世代间的交流,是重点。
因为年轻音乐人的加入,与资深音乐人产生的碰撞,确实带来了促进产业新陈代谢的新契机。而邀请来自数位平台,次文化评论,以及最接近消费端的实体唱片的工作者,也强化了整个评审团的体质。
这次金曲奖同时邀请了来自香港的音乐人参与,当他们向我表示:能够与那么多不同世代的优秀音乐人坐在一起讨论,是非常难得的经验,并觉得荣幸与感动时,我更珍惜的是在这里所拥有的一切。
创作的自由正是流行音乐的重要根基。
金曲三十也将演奏类的评审团从流行类中独立出来,让真正相关的评审做更精细专业的评量。音乐录影带以及设计装祯的部分,让优秀的专业影像工作者,和唱片从业人员对话,希望能够打开更宽阔更当代的视野。
通俗代表着主流吗?点击意味着流行?惯性思考会不会形成另一种文化霸权与反淘汰?我一直在自己的制作工作中,重新咀嚼新旧更替间的微妙平衡。
在这个世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意的评论,表达自己的喜好。
但我认为评审团最大的意义,是以专业的角度,提供并且扩充大众和媒体对于审美的想像,并试着定义音乐的趋势与未来。
听听不存在于舒适圈的音乐吧?摇晃一下过于安定的脑袋如何?
金属能不能跟嘻哈一起玩?传统民乐可不可以后摇爆炸?
只有想像力和实践才能带我们继续探索未知的未来,而我们正在流行音乐里重新定义自己。
金曲奖不是一个人所能成就的事,我衷心感谢每位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