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CVD)是患者住院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它仍然继续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死亡原因。对于医生来说,必须进行心血管成像检查以诊断心脏状况以及在随后的任何心脏病治疗中。心血管成像(CV成像)使放射科医生能够看到体内并详细显示心脏的结构。医生可以了解体内的血流并诊断患者的心脏或血管状况。由于亚太及世界其他地区新兴经济体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全球心血管影像市场将在不久的将来增长。
超声心动图,血管造影,核心脏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心脏PET)和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脏MRI)是用于诊断和介入性心脏病的最常见成像方式。用于心血管成像的其他测试包括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和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术(导管血管造影)。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可通过将导管通过腿部血管插入心脏进入冠状动脉循环。心脏CT是介入导管的侵入性较小的选择,涉及注射CT可见染料。心脏CT具有将动脉穿孔的风险降至最低并降低导管注射部位感染机会的优势。在1970年代后期,CT扫描需要进行2。捕获图像的时间为4秒,但是电子束技术的发展显着减少了每次扫描的时间。此外,随着多探测器扫描仪的发展,获得64、128、256和更多同时切片的可能性成为可能,从而为放射科医生增加了更多的空间分辨率和诊断帮助。
超声心动图成像是心脏成像的可选超声方法,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应力超声心动图。最近,3D超声心动图已用于无创,易于操作且产生更清晰图像的心血管成像。核心脏成像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方法,涉及使用放射性核素-T Tc 99m sestamibi(MIBI)。这种无创的心脏成像方法被认为是评估和诊断心脏病的最佳方法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MI)患者中评估心肌抢救也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技术。随着侵入式成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预计非侵入式心血管成像的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快速增长。此外,非侵入性成像成本更低,并且对患者的住院治疗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