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hom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传播 > 详细信息
说年龄,高志森表立场退选金马奖,借音乐赶走焦虑,刘以鬯和他的《酒徒》
2019年08月21日    阅读量:825     新闻来源:中国风格网 stylechina.com    |  投稿

  年龄,对每个人来说,在每个成长阶段,内心都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婴幼儿)。记得小时候,总盼着快快长大,别人问我「几岁了?」我回答时总要在当时的年龄上加一两岁,显得自己长大了,懂事了。到了二十三四岁参加工作时,是单位里最年轻的一批,那时我们以年轻为自豪,再也不想往年龄上加两岁了stylechina.com看那些四十几岁、五十几岁的人,就认为他们老了。等到自己四五十岁了,又认为自己不老,那些六七十岁的人才算老。一位和我同龄的朋友说得好:「我们总是把老年的起点往后推移,以保持我们不老的纪录。」

  斗转星移,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忽然到了耄耋之年,真是不知「老之已至」!老,不知不觉地到来了。直到这时才承认自己真的老了,但其实有时内心并不那么愿意承认,总觉得自己还不老。

  我和先生在燕达健康养护中心认识了不少新朋友,经常在一起散步聊天,自然地就互相问起:「您高寿啦?」对方答:「九十三啦!」我一面佩服对方的健康,一面心想:我再活十年才到她这个年龄,我还不老啊!不禁沾沾自喜。人家问我的年龄,我如实回答已到耄耋之年,对方说:「您可不像,看样子,也就是七十刚出头!」我虽然知道人家这是在宽慰我,但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心想:如果七十刚出头,再过十年才到我现在这个年龄,那我现在还不那么老啊!

  老人不承认自己老是个普遍现象,也是人心理的一种反应,都期望自己身体健康,能多活几年。我们的老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八十岁时写了《八十述怀》,文中说,他向无大志,包括年龄。他父母都没活过五十,所以他原定计划是活到五十岁。「宛如一场春梦」,自己竟然活到了八十岁。他想起着名历史学家冯友兰曾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是八十八岁,「茶」是一百零八岁。季老说,他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先「相期以米」吧!

  季老到了九十岁时又写了一篇《九十述怀》,文中说,他自己也感到稀奇,竟然又活了十年,感觉到「活得太久了」,「活得太累了」,「想休息一下了」。但是他转而又说,他已经越过了「米」的阶段,下一步就是「相期以茶」了。他说,等到我十年后再写《百岁述怀》的时候,那就离「茶」不远了。令人痛心的是,季老没能等到「茶」,九十八岁驾鹤西归了。

  可见,人都是想长寿再长寿,但永远长寿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待年龄的态度也是一样,小时候总想多说两岁,老了就总想少说两岁,这也是人之常情吧?但不管是多说还是少说,多少岁还是多少岁,岁月是不留情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一些长寿老人介绍经验说,他们每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都忙忙碌碌,欢欢喜喜,以致忘了自己的年龄。正像季老说的:「爬格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爬格」是指写文章,八十岁到九十岁是他写作的高峰期,季老说他写作不是为了名利,特别是这个时期的写作完全是一种「惯性」,以致「不知老已至」。你看,每一天都忙忙碌碌,欢欢喜喜,把年龄都忘记了,你不想长寿,长寿也会找你来。




  包青天故事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八贤王,与宰相王钦若一起成为包拯朝廷中的后盾。而真实的历史是,八贤王是在刘太后死后才回到朝廷,换句话说,狸猫换太子被揭发之前,他是不会出场的。八贤王的故事也很吸引,却从未见于任何民间故事。

  这是来自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篇》。话说宋真宗病危,连话也说不出来,但也要召大臣来听遗言。卧榻之上,他首先指一指自己的胸口,然后举起五只手指,再举起三只手指。这哑谜大臣们心领神会,当时的皇太子即后来的宋仁宗只有十二岁,年纪尚轻,宋真宗想请八贤王赵元俨──一说摄政,辅助宋仁宗打理朝务;一说接任帝位,因为宋代曾有宋太祖太宗兄终弟及的先例。可是,当时在朝野已经满有势力的刘皇后却有独到而一锤定音的解读,她说宋真宗的意思,是他的病只需要三五日就会好转。

  这是睁眼说瞎话,任何人都见到宋真宗驾崩只是时间问题。说话传到赵元俨耳中,他感到害怕,立即向刘皇后请示外调,闭门谢客,不问朝野政务,也因此而保住性命。刘皇后成功击退政敌,在宋仁宗即位后如愿摄政。

  刘皇后死后,宋仁宗立即知道李妃才是生母,这并非包拯查出来的。但究竟是谁将真相告诉皇上,史书并无明说,而历史家把这问题的答案一直指向两个人,一是杨太妃,她一直照顾宋仁宗起居饮食,宋仁宗称呼刘皇后做大娘娘,叫杨太妃做小娘娘,感情亲密;另一个就是赵元俨。刘皇后死后,一直隐居避世的赵元俨立即复出,可见离开只是一个策略,也是迫于形势,刘皇后作为他的政敌,如果掌握这份「黑材料」,岂有不用之理?如果他真有掌握。

  换太子一事,究竟有多人知晓,是一个谜。当年毕竟没有「威龙秘密网」互通资讯,默许的真宗不说,得势的刘皇后不会说,失势的李妃不敢说,但还有两妃的下人呢?执生婆婆呢?全被灭口了?但若要人不知,此事最后流落民间成为奇幻故事,不也是另一种天网恢恢?




著名作曲家、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主席陈永华表示,在社会局势紧张之时,文化界更要把持自己的观点,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和希望,为香港的稳定做出努力。他说,近来身边不少朋友感到焦躁,他把给朋友的建议分享给记者,通过聆听正能量的音乐来调节情绪,西洋古典音乐如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与莫扎特G小调《第40号交响曲》,中国古典音乐如古琴曲、古筝曲等,因为音乐可以松弛紧绷的神经,无论社会的情况如何,依然要平和、积极正能量地面对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谈起香港文学,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刘以鬯,而提到刘以鬯,大概也总要说到他的《酒徒》,《酒徒》以意识流着称,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

  柳苏说「如果你知道刘以鬯,你就可以多认识一个字了:『鬯』」。确实,在看到刘以鬯这个名字的时候,许多人可能会在「鬯」字面前停下来:这个字怎么念?什么意思?然而就在「停下来」的时候,可能也就记住了这个名字──陌生化就有这样的效果。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圣约翰大学毕业,曾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任报纸、杂志编辑,平生创作「娱人」的文字何止千万,然而自珍的「娱己」作品却相对少了许多,《对倒》、《寺内》、《打错了》为其代表,而《酒徒》则是代表中的「代表」。

  《酒徒》起初在《星岛晚报》副刊开始连载,至今已有至少七个版本的《酒徒》问世。一九九九年,《亚洲周刊》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酒徒》入选,经典地位得以确立。《酒徒》的主人公「我」是个作家,做过编辑,下过南洋,「如今」在香港以写作为生——这看上去似乎有刘以鬯的「影子」在闪烁,不过除了这些,「我」还是酒徒——这就与刘以鬯不相干了,因为刘以鬯是「不喝酒」的,「有人问过他《酒徒》是不是写他自己,他说他只是把自己『借』给了《酒徒》」。在小说中,「我」一方面通过意识流动,呈现出香港社会的风貌以及「我」与几位女性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也表露出「我」对文学的认知以及心目中的文学理想。小说最为突出之处,无疑是跳跃的意识流动,以及非常现代诗诗风的诗化语言──这些都使《酒徒》「形式感」突出,「陌生化」十足,令人耳目一新。

  刘以鬯创作《酒徒》,是要「写一个因处于这个苦闷时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识分子怎样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当年他觉得这样的写法可能会令读者「感到不安」,现在看来,他担心的读者「不安」,已变成了读者「欣赏」。


标签:媒体传播艺术设计精神健康娱乐风格时尚风格综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风格网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邮箱:service@cnso360.com

全站地图

深圳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 工商网监
电子标识